用于血液采集的多腔管的包胶工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医疗工具,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血液采集的多腔管包胶工艺。
背景技术:
1、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血液采集作为临床诊断的重要环节,其准确性和效率受到了广泛关注。多腔管组件作为血液成分分离器的关键部件之一,通过在同一管体内设置多个独立腔道,实现了血液样本的多样化采集和处理,极大地提高了血液采集的灵活性和效率。多腔管组件由多腔管和多腔管接头粘接而成,如图1所示,因其在血液分离过程中承受分离机的高速旋转作用力,所以对强度和韧性及各部件的粘接牢固度要求较高,另外为确保在血液分离过程中血液不泄露,对其气密性的要求也比较高,根据血液成分分离器产品注册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和行业标准《yy0613-2007一次性使用离心袋式血液成分分离器》的规定,气密性要求:封闭多腔管路的一端,从另一端接入高于大气压50kpa的气体,应持续15s不泄露;拉伸强度要求:将多腔管组件竖直悬挂,底部悬挂15n砝码,应能保持15s各粘接处不发生脱落。
2、同时,由于多腔管为多管孔管路,如图2所示,图2中以五孔为例,其管路之间的间隔面狭窄,导致其接口接触面积较小,难以与多腔管接头实现无泄漏的有效接触;另外,多腔管材料材质为热塑性聚酯弹性体,不同牌号材料由于物性不同,难以实现熔接,导致了多腔管难以与多腔管接头实现无泄漏的有效熔接。
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出现了多种改进方案,其中包胶工艺是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包胶工艺通过将硬质塑料或弹性体材料包裹在软管外部,形成一体化的产品结构,从而提高了采血管的结构强度、密封性能和生物相容性。然而,现有的包胶工艺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包胶材料与软管之间的粘合强度不够、包胶层的均匀性难以控制、生产效率低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血液采集的多腔管的包胶工艺,通过对端面进行等离子预处理工艺,选取可溶性较高的有机溶剂,采取适宜的注塑包胶工艺解决多腔管与多腔管接头难以有效熔接包胶的问题。
2、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3、用于血液采集的多腔管的包胶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4、1)预处理:选取待包胶的多腔管,将多腔管置于恒温干燥箱内恒温干燥,干燥结束后将多腔管置于无尘环境中,冷却至室温;
5、2)断面清洁处理:用蘸取有机溶剂的无尘布对多腔管端面进行清洁擦拭;
6、3)等离子表面处理:将擦拭之后的多腔管置于表面处理机中进行表面处理;
7、4)注塑包胶:将多腔管放置入包胶模具上,进行注塑包胶。
8、优选的,步骤1)中,干燥温度为78-82℃,干燥时间为7.5-8.5h。
9、优选的,步骤2)中有机溶剂为二氯甲烷,擦拭次数为三次。
10、优选的,步骤3)中表面处理机功率为200w,处理时间为2min,气体种类为氧气、氮气和氩气的混合气体,其中氧气占比20%-50%,氮气占比10%-50%,氩气占比10%-50%。
11、优选的,步骤4)中注射温度设定为230-235℃,注塑压力为25-35bar,溶胶速度为40-50mm/s,保压时间为10-20s。
12、优选的,步骤4)中注塑包胶采用的胶料为热塑性聚酯弹性体(tpee)。
13、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4、1.本发明将溶剂清洗和等离子体表面处理技术相结合,能够显著去除多腔管端面附着的油污、灰尘、氧化物等杂质,等离子处理不仅进一步深层清洁表面,还能通过高能粒子的轰击作用,改变材料表面的微观结构,增加表面粗糙度和能量,从而显著提高表面活性;表面活性的增强为后续的粘接剂提供了更多的结合点,使得粘接剂能够更有效地渗透到材料表面,形成更强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为粘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5、2.等离子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活性粒子(如离子、电子、自由基等)能够与多腔管端面的材料表面发生化学反应或物理作用,形成一层均匀且致密的化学键合层或交联层。这层新形成的表面层不仅增强了材料的表面能,还改善了材料的润湿性和粘接性,使得粘接剂能够更加均匀地铺展在材料表面,形成连续且致密的粘接界面。因此,等离子处理显著减少了粘接不良的风险,如脱粘、分层等现象的发生。
16、3.注塑包胶工艺能够确保粘接剂在多腔管与接头之间形成均匀的分布,并通过高温高压下的分子链扩散和缠结作用,实现高强度的化学和物理结合,经批量检验数据统计,多腔管包胶不合格率由行业内常规包胶工艺的15.7%降为0。
17、4.本发明通过预处理、断面清洁处理、等离子表面处理和注塑包胶工艺步骤之间的相互协同作用,相互之间缺一不可,共同降低生产过程中的不合格率至0,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技术特征:
1.用于血液采集的多腔管的包胶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血液采集的多腔管的包胶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干燥温度为78-82℃,干燥时间为7.5-8.5h。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血液采集的多腔管的包胶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有机溶剂为二氯甲烷,擦拭次数为三次。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血液采集的多腔管的包胶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表面处理机功率为200w,处理时间为2min,气体种类为氧气、氮气和氩气的混合气体,其中氧气占比20%-50%,氮气占比10%-50%,氩气占比10%-50%。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血液采集的多腔管的包胶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注射温度设定为230-235℃,注塑压力为25-35bar,溶胶速度为40-50mm/s,保压时间为10-20s。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血液采集的多腔管的包胶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注塑包胶采用的胶料为热塑性聚酯弹性体。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血液采集的多腔管的包胶工艺,属于医疗工具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包括以下步骤:1)预处理:选取待包胶的多腔管,将多腔管置于恒温干燥箱内恒温干燥,干燥结束后将多腔管置于无尘环境中,冷却至室温;2)断面清洁处理:用蘸取有机溶剂的无尘布对多腔管端面进行清洁擦拭;3)等离子表面处理:将擦拭之后的多腔管置于表面处理机中进行表面处理;4)注塑包胶:将多腔管放置入包胶模具上,进行注塑包胶。本发明通过对端面进行等离子预处理工艺,选取可溶性较高的有机溶剂,采取适宜的注塑包胶工艺解决多腔管与多腔管接头难以有效熔接包胶的问题,降低了生产过程中的不合格率,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技术研发人员:耿磊,巩丽霞,王芹,孙健中,李庆龙,庞晓蕾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山东中保康医疗器具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18
技术研发人员:耿磊,巩丽霞,王芹,孙健中,李庆龙,庞晓蕾
技术所有人:山东中保康医疗器具有限公司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