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摄像补偿系统及摄像补偿方法与流程

本技术属于摄像模组,尤其涉及一种摄像补偿系统及摄像补偿方法。
背景技术:
1、摄像模组的对焦过程多指对焦机构变动物距和像距的位置,使被拍物成像清晰的过程;通常可利用对焦机构调节镜头和成像芯片在成像芯片法线方向上的距离,以实现对焦。在配置有潜望棱镜的摄像模组中,即潜望模组中,潜望棱镜多设置在镜头和成像芯片之间,用以延长镜头和成像芯片之间的光路,从而一定程度上实现长焦拍摄功能。其中,潜望棱镜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摄像模组的整体高度,再沿成像芯片的法线方向移动镜头和棱镜对焦也将导致摄像模组的整体高度进一步增加,使得配置有潜望棱镜的摄像模组需要更大的高度空间,致使潜望模组的应用范围受限。
2、为了降低潜望模组的整体体积,通常将棱镜或者镜头沿与成像芯片的法线斜交的方向移动,从而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模组的整体高度。但是,沿与法线斜交的方向移动镜头或棱镜将导致透射到成像芯片上的成像光线的光心出现偏移,影响成像完整性,使得成像质量不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摄像补偿系统及摄像补偿方法,旨在至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降低潜望摄像模组对焦易导致对焦中心偏移,劣化成像质量的技术问题。为此,
2、本技术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摄像补偿系统,用于配置有镜头、光路折叠棱镜和成像芯片的摄像模组,自所述镜头出射的成像光线在所述光路折叠棱镜的反射面反射,而后投射到所述成像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补偿系统包括:
3、壳体;
4、第一移动座,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沿第一方向往复移动所述光路折叠棱镜和所述镜头,以调节所述镜头到所述成像芯片之间的光路长度,且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成像芯片的感光面的法线方向斜交;
5、第二移动座,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移动座上,沿第一方向往复移动所述镜头,从而调整自所述镜头出射的成像光线的中心在所述光路折叠棱镜中的第一个反射面上的位置,从而校正所述成像光线在所述光路折叠棱镜中的光路,以使得所述成像芯片上的成像光线的中心向所述成像芯片的中心移动。
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摄像补偿系统还包括控制装置和位移检测机构;
7、所述位移检测机构与所述控制装置连接,且所述位移检测机构设置在所述壳体与所述第一移动座之间,将检测到的所述第一移动座的位移量传给所述控制装置;
8、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第一移动座和第二移动座连接,以基于所述第一移动座的位移量确定补偿量,并基于所述补偿量控制所述第二移动座。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摄像补偿系统还包括:
10、第一驱动机构,连接于所述第一移动座和所述壳体,以驱动所述第一移动座相对于所述壳体往复移动;
11、第二驱动机构,连接于所述第一移动座和所述第二移动座,以驱动所述第二移动座相对于所述第一移动座移动,且所述第二移动座和所述第一移动座的移动方向相反。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
13、第一滚动件,滚动抵接在所述第一移动座和所述壳体之间;
14、第一磁体,设置于所述第一移动座;
15、第一线圈,设置于所述壳体,且所述第一线圈与所述第一磁体相对设置,以在所述第一线圈通电的情况下,驱动所述第一磁体及所述第一移动座沿所述第一方向往复移动。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滚动件包括第一滚珠,所述第一移动座和/或所述壳体上开设有第一限位导槽,且所述第一限位导槽的导向方向为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滚珠设置在所述第一限位导槽内。
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
18、第二滚动件,滚动抵接于所述第一移动座和所述第二移动座之间;
19、第二磁体,设置于所述第二移动座;
20、第二线圈,设置于所述第一移动座,且所述第二线圈与所述第二磁体相对设置,以在所述第二线圈通电的情况下,驱动所述第二磁体及所述第二移动座沿所述第一方向往复移动。
2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移动座包括:
22、中间支架,可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移动座上,且所述第二滚动件滚动抵接在所述中间支架和所述第一移动座之间;
23、镜头移动座,可沿第二方向移动地设置在所述中间支架上,所述镜头设置在所述镜头移动座上,所述第二磁体设置在所述镜头移动座上,且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
24、所述第二驱动机构还包括:
25、第三滚动件,滚动抵接于所述镜头移动座和所述中间支架;
26、第三磁体,设置于所述镜头移动座;
27、第三线圈,设置于所述第一移动座,且所述第三线圈与所述第三磁体相对设置,以在所述第三线圈通电的情况下,驱动所述第三磁体及所述镜头移动座沿所述第二方向往复移动。
2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滚动件包括第三滚珠,所述镜头移动座和/或所述中间支架上开设有第三限位导槽,且所述第三限位导槽的导向方向为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三滚珠设置在所述第三限位导槽内;
29、所述第二滚动件包括第二滚珠,所述中间支架和/或所述第一移动座上开设有第二限位导槽,且所述第二限位导槽的导向方向为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滚珠设置在所述第二限位导槽内;
30、其中,所述第二限位导槽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长度大于第三限位槽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长度。
31、本技术实施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摄像补偿方法,应用于所述的摄像补偿系统;所述摄像补偿方法包括:
32、获取所述第一移动座的对焦位移量l,且所述对焦位移量l为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矢量;
33、基于所述对焦位移量l和补偿量x的换算模型确定所述补偿量x,且所述补偿量x为所述对焦位移量l的反矢量;
34、基于所述补偿量x控制所述第二移动座移动,使得成像光线的对焦中心向成像芯片的中心移动。
35、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于所述对焦位移量l和补偿量x的换算模型确定所述补偿量x包括:
36、获取成像芯片与所述第一方向的夹角α;
37、基于所述夹角α与所述对焦位移量l的三角函数关系计算得到所述补偿量x,所述三角函数关系为x=lcosα。
38、本技术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39、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摄像补偿系统,用以补偿与成像芯片法线斜交方向平移棱镜对焦导致的光心偏移缺陷,以改善成像质量。以所述壳体为基础,安装所述第一移动座,用以运载镜头和光路折叠棱镜沿预设的第一方向往复移动,从而调整镜头和光路折叠棱镜到成像芯片的距离,实现对焦操作;并以所述第一移动座为基础设置第二移动座,用以运载镜头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往复移动,以调整经过镜头的成像光线透射进入光路折叠棱镜的位置,从而调节光线在光路折叠棱镜内的反射点和反射光路,使得成像光线光心朝成像芯片的中心移动,从而补偿对焦操作造成的光心偏移;即通过对焦装置兼顾对焦和偏光补偿操作,使得光心保持在成像芯片的中心,从而降低对焦操作对成像质量的影响,保证成像质量。
技术研发人员:高星
技术所有人:昆山丘钛微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