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萌芽肽在抗肥胖中的用途

本发明属于多肽,尤其涉及一种大豆萌芽肽在抗肥胖中的用途。
背景技术:
1、肥胖是一种由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不同的行为生活方式等多种原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非传染性慢性疾病,具体表现为体内脂肪的过度积累。肥胖会对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并增加死亡风险。因此,亟需明确肥胖发病诱因,挖掘关键的发病机制,找寻有效的方法来预防和治疗肥胖。
2、大豆在亚洲有超过5000年的种植历史,自二十世纪中叶传入西方国家后,也受到了极大的欢迎,成为多个国家的主要经济作物。大豆营养价值高,富含多种活性成分,能产生抗炎、抗氧化、抗癌、免疫调节等功能,是极具开发价值的新兴功能食品原料。目前对于大豆的研究大多数仍集中在其本身或粗提取物,具体功能成分和作用机制尚不明确。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大豆萌芽肽在抗肥胖中的用途,该大豆萌芽肽可以通过免疫调节功能发挥减肥调肠作用。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大豆萌芽肽在制备药物中的应用,所述药物用于预防和/或治疗肥胖。
3、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大豆萌芽肽在制备药物中的应用,所述药物用于调节akt1、src、stat3、fos、esr1和/或nfkb1靶点的表达水平。
4、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大豆萌芽肽在制备药物中的应用,所述药物用于缓解高脂、高炎症、代谢紊乱、肠道损伤和肠道失衡。
5、进一步地,所述药物用于降低血脂和抑制炎症状态,所述血脂的指标包括tc和ldl-c,所述炎症的指标包括tnf-α。
6、进一步地,所述药物用于缓解空肠损伤,增加肠道消化酶含量和抑制肠道炎症状态,所述肠道消化酶包括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所述肠道炎症状态的指标为il-6。
7、进一步地,所述药物用于提升空肠和下丘脑中oxr1和oxr2含量。
8、进一步地,所述药物用于增强空肠和下丘脑中的leptin含量,改善leptin抵抗现象。
9、进一步地,所述药物用于升高与分解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有关的有益菌丰度,减少致病菌丰度,所述有益菌包括fimicutes和bacteroidota,所述致病菌包括proteobacteria和fusobacteriota。
10、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药物,包括上述的大豆萌芽肽,以及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和技术效果:
12、本发明通过体内功效研究证实大豆萌芽肽ssp在防治肥胖中的潜在功能,明确其作用机制,为深入研究萌芽时期的种子植物衍生肽在人体中的生理调节功能提供了数据支持和理论支撑。
13、本发明首次综合讨论ssp通过调节oxr1、oxr2和leptin这三类与能量和代谢相关的神经肽在体内发挥的生理功能。
14、本发明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的方法,揭示了大豆萌芽肽fpfprpp、sphwnln、eiprprp、negalflph和qdshqkirhf发挥抗肥胖作用的信号通路,为挖掘萌芽时期的大豆中具有抗肥胖功效的营养因子提供参考。
技术特征:
1.一种大豆萌芽肽在制备药物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用于预防和/或治疗肥胖。
2.一种大豆萌芽肽在制备药物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用于调节akt1、src、stat3、fos、esr1和/或nfkb1靶点的表达水平。
3.一种大豆萌芽肽在制备药物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用于缓解高脂、高炎症、代谢紊乱、肠道损伤和肠道失衡。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用于降低血脂和抑制炎症状态,所述血脂的指标包括tc和ldl-c,所述炎症的指标包括tnf-α。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用于缓解空肠损伤,增加肠道消化酶含量和抑制肠道炎症状态,所述肠道消化酶包括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所述肠道炎症状态的指标为il-6。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用于提升空肠和下丘脑中oxr1和oxr2含量。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用于增强空肠和下丘脑中的leptin含量,改善leptin抵抗现象。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用于升高与分解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有关的有益菌丰度,减少致病菌丰度,所述有益菌包括fimicutes和bacteroidota,所述致病菌包括proteobacteria和fusobacteriota。
9.一种药物,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大豆萌芽肽,以及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豆萌芽肽在抗肥胖中的用途,属于多肽技术领域,其中,本发明证实了大豆萌芽肽SSP在高脂肪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中降脂减肥的功效,使用UPLC‑MS/MS技术鉴定了SSP的序列,并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方法探究SSP通过免疫调节功能发挥抗肥胖作用的通路和机制;本发明对大豆的活性成分进行深入研究,开发出功能更精准有效的大豆萌芽小分子肽,不仅能弥补现有的肥胖治疗药物的缺点,有益患者健康,还能提升大豆的资源利用价值,增进相关效益。
技术研发人员:王伟,吴轶,凌意琳,王楠,杨雨琪,谢俊然,陈道定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科技大学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2/2
技术研发人员:王伟,吴轶,凌意琳,王楠,杨雨琪,谢俊然,陈道定
技术所有人:浙江科技大学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