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利技术  电子通信装置的制造及其应用技术

一种管程混合进料的多联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2025-04-09 15:20:01 126次浏览

技术特征:

1.一种管程混合进料的多联换热器,包括依次串联的多段换热模块(100),每段换热模块(100)包括管壳(101)和位于管壳(101)中的管束(102),不同的换热模块(100)的管束(102)相连通,管壳(101)设置有壳程出口和壳程入口;位于两端的换热模块(100)分别连接有管程输入模块(200)和管程输出模块(3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管程混合进料的多联换热器,其特征是:换热管(8)的端口穿出主管板(4)的侧面,定位件(17)嵌在换热管(8)中且抵紧其内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管程混合进料的多联换热器,其特征是:换热管(8)的端口回缩在主管板(4)的管孔内,定位件(17)嵌在主管板(4)的管孔内且抵紧其内壁,或定位件(17)同时抵紧主管板(4)的管孔以及换热管(8)的内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管程混合进料的多联换热器,其特征是:气相分布管(11)的端口与换热管(8)之间的距离为10mm~50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管程混合进料的多联换热器,其特征是:定位件(17)包括金属材质的多块支承片(172),多块支承片(172)绕气相分布管(11)的周向分隔布置,从而在相邻两块支承片(172)之间留出所述缺口(171),且多块支承片(172)抵住换热管(8)的端口内壁/主管板(4)的管孔内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管程混合进料的多联换热器,其特征是:定位件(17)包括第一卡环(173)、第二卡环(174)和多根衔接条(175),多根衔接条(175)分隔布置留出所述缺口(171)且其两端分别固定第一卡环(173)和第二卡环(174),第一卡环(173)摩擦配合地嵌入换热管(8)或主管板(4)的管孔,第二卡环(174)连接气相分布管(11)。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管程混合进料的多联换热器,其特征是:液相管箱(2)内设置有折流板(14)和支撑板(15),多条气相分布管(11)穿设于折流板(14)和支撑板(15)。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管程混合进料的多联换热器,其特征是:管程液相入口(9)的数量为两个以上,且两个以上的管程液相入口(9)绕液相管箱(2)的周向分布。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管程混合进料的多联换热器,其特征是:液相管箱(2)的对应管程液相入口(9)之处设置有缓冲挡板(16)。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管程混合进料的多联换热器,其特征是:主筒体(1)、主管板(4)、液相管箱(2)、副管板(5)、气相管箱(3)和管程气相入口(10)同轴布置。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石化装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管程混合进料的多联换热器,包括依次串联的多段换热模块,每段换热模块包括管壳和位于管壳中的管束;位于两端的换热模块分别连接有管程输入模块和管程输出模块;管程输入模块包括依次布置的主筒体、主管板、液相管箱、副管板和气相管箱,液相管箱设置有多条气相分布管,气相分布管的一端部固定于副管板且连通气相腔室;气相分布管的另一端部靠近对应换热管的端口且留有预设距离,且该端部连接有定位件,换热管的端口在径向对定位件限位,换热管、液相腔室和气相分布管相连通。与现有技术相比,气相分布管与换热管之间相靠近且保留距离,气液相能够更顺畅、更均匀混合地进入换热管。

技术研发人员:胡文贵,黄嗣罗,林旺,林进华,雷小娣,刘恒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茂名重力石化装备股份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14
文档序号 : 【 39999726 】

技术研发人员:胡文贵,黄嗣罗,林旺,林进华,雷小娣,刘恒
技术所有人:茂名重力石化装备股份公司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胡文贵黄嗣罗林旺林进华雷小娣刘恒茂名重力石化装备股份公司
一种换热板及电池模组 电池充电降温系统及充电系统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