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灭活用活性炭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病毒灭活用活性炭。
背景技术:
1、作为表现出抗菌性的碳化物,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蚕丝烧制品。该蚕丝烧制品是通过蚕丝材料在不活泼气体环境中,以每小时100℃以下的升温速度升温至比第二次烧制温度低的第一次烧制温度,在该第一次烧制温度下保温数小时进行一次烧制,接着,以每小时100℃以下的升温速度升温至1000℃以下的第二次烧制温度,在该第二次烧制温度下保温数小时进行二次烧制而得到。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蚕丝烧制品的活化是通过暴露于850℃左右的高温水蒸汽来进行的。并且,这类蚕丝烧制品由于在1000℃以下的低温烧制蚕丝材料,因此会残留大量来自氨基酸的氮成分,作为氮元素含有18wt%~35wt%。
2、另外,作为具有抗病毒性的碳化物,专利文献2记载了一种将蚕丝材料、椰子壳、棉花材料等天然材料碳化而形成为粒状的碳化物。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这类碳化物是通过在与专利文献1同样的温度条件下将天然材料碳化,并暴露于高温水蒸汽中而得到的。
3、与抗菌性和抗病毒性无关,专利文献3中作为肾病或肝病的治疗剂,记载了一种含有对生物体内的尿毒性物质β-氨基异丁酸的吸附性能优异的球状活性炭的口服给药用吸附剂。还记载了该球状活性炭以含氮原子的热塑性树脂或离子交换树脂为碳源而制备。
4、现有技术文献
5、专利文献
6、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05/7947号公报
7、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273914号公报
8、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第643147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1、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2、例如专利文献1、2所记载的碳化物是直接利用天然材料进行碳化而成的,活性低,即使进行活化,仍存在无法得到足够的对病毒等的灭活效果等的担忧。在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发明中,使用了以含有氮原子作为官能团的树脂作为碳源的活性炭,但完全没有与病毒关系相关的记载。
3、鉴于这样的现有技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病毒灭活性能良好的病毒灭活用活性炭。
4、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5、本发明的发明人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结果发现:通过采用源自特定的含氮原子的化合物的包含氮原子的特定的活性炭,能够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即,本发明的要点如下所述。
6、(1)一种病毒灭活用活性炭,其中,该病毒灭活用活性炭由包含氮原子的活性炭构成,上述氮原子源自含氮原子的化合物,该含氮原子的化合物为选自源于蚕丝、赖氨酸、甲壳素、壳聚糖、葡萄糖胺、三聚氰胺的化合物和源于尿素的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上述包含氮原子的活性炭为选自下述a~d中的至少一种,
7、a:以包含酚醛树脂和上述含氮原子的化合物的酚醛树脂组合物为碳源的活性炭,
8、b:以在天然原料或合成树脂纤维载持了上述含氮原子的化合物的制品为碳源的活性炭,
9、c:将在天然原料的碳化物载持了上述含氮原子的化合物的制品活化而成的活性炭,
10、d:将在天然原料或合成树脂的活性炭载持了上述含氮原子的化合物的制品补充活化而成的活性炭,
11、该病毒灭活用活性炭的dna吸附容量为10μg/g以上。
12、(2)如前项(1)所述的病毒灭活用活性炭,其中,按照bet法计算出的比表面积为500~3000m2/g。
13、(3)如前项(1)或(2)所述的病毒灭活用活性炭,其中,上述包含氮原子的活性炭为颗粒状,平均粒径为10~2000μm。
14、发明的效果
15、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病毒灭活性能良好的病毒灭活用活性炭。
技术特征:
1.一种病毒灭活用活性炭,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病毒灭活用活性炭,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病毒灭活用活性炭,其特征在于: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由包含氮原子的活性炭等构成的病毒灭活用活性炭,其以例如包含酚醛树脂和含氮原子的化合物的酚醛树脂组合物为碳源,其中,上述氮原子源自含氮原子的化合物,该含氮原子的化合物为选自源于蚕丝、赖氨酸、甲壳素、壳聚糖、葡萄糖胺、三聚氰胺的化合物和源于尿素的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该病毒灭活用活性炭的DNA吸附容量为10μg/g以上,病毒灭活用活性炭具有良好的病毒灭活性能。
技术研发人员:西山雄树,柳川优,森川茂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满荣工业株式会社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2/2
技术研发人员:西山雄树,柳川优,森川茂
技术所有人:满荣工业株式会社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